近日,根据多家俄罗斯媒体报道称,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阿列克谢•米勒表示柳荷投资,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"西伯利亚力量2号"管道建设备忘录。项目计划每年从西西伯利亚气田向中国,输送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,预计合同期限为 30 年。同时还商定把"西伯利亚力量"管道年输气量从 380 亿立方米提升至 440 亿立方米,远东线路供气量从 100 亿立方米增到 120 亿立方米。所有项目投入运营后,俄罗斯通过管道输往中国的天然气将高达1060亿立方米每年。
而在这之前柳荷投资,中俄关于这条管道的分歧曾经很大,所以被搁置了挺久。首先就是价格分歧,中国坚持要求价格接近俄罗斯国内补贴价,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则希望获得接近对欧洲出口的高价格,这是项目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。不过这次米勒透露,远远低于欧洲价格。自俄乌冲突以来,欧盟就对俄罗斯全方位制裁,包括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令。冲突爆发后,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。欧盟对俄天然气进口量从年1550亿立方米骤降至不足200亿立方米,迫使俄罗斯重新评估能源出口战略。而中国也能借此,持续从俄罗斯获得能源打折价。这次俄罗斯企业最终在价格上的妥协,跟欧洲经济衰退、制裁、以及俄乌局势有很大关系。
另外还有路线的争议,中方曾多次否决俄罗斯提出的过境第三国的方案。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明确表示,经过哈萨克斯坦的线路方案"不现实,也行不通"。俄罗斯还想经过蒙古国。我们中国是坚持能源供应线路应尽可能简化,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柳荷投资,确保能源安全。而这次达成协议是中俄蒙三方,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方案经过蒙古国,大致路线是“亚马尔半岛-蒙古国东部地区-我国北方地区”,这算是中国做出的让步,但此方案比曾经的两国方案缩短了一千公里,大幅度缩短了施工期和成本。
至于为什么搁置了这么久,突然达成了共识。首先,欧盟对俄天然气进口的大幅下降,使俄罗斯急需寻找新的能源市场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,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"安全锚",这种供需关系加速了协议的达成。除了经济利益驱动,也是因为中俄战略合作愈发深化,中俄能源合作已成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基础。
对中国而言,稳定的陆上天然气运输通道比通过液化天然气船进口更加安全,减少了对海上运输通道的依赖,30年的长期协议也为俄罗斯提供了稳定的市场。还有技术方案的成熟,经过多年谈判,双方在技术方案上达成一致。新管道将把亚马尔和西西伯利亚的气田与中国连接起来,经由蒙古国境内。蒙古国已在4月批准了路线,为项目实施扫清了障碍。上届蒙古国亲西方政府搞事情,我们自然不会合作,现在变化了又可以谈了,以后如果再变化,反正开关在我们手里,无非是哪个管道送气的问题。
这件事其实有不少人还在质疑柳荷投资,但两边都让步才能有更好的合作,各取所需。而看欧洲态度就知道,这事做对了。欧盟打算到2027年前全面停止使用俄罗斯能源,并多次要求中国减少与俄罗斯的深度合作。但中国凭什么会听西方的要求?欧洲连参加阅兵这种低成本抬轿子的事都不乐意干,还想中国放弃实在的利益去支持他们?想太多了。
旭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